
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核—行为导向
“行为导向”(Handlungsorientierung)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或策略。在国内,大部分专家把它归类为教学法或一种课程开发模式,实际上拉低了“行为导向”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。行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(也有翻译为关键能力,或者完整的职业能力),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,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,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人士接受和推崇。
“行为导向”研究者认为,在全球化时代,仅传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具体专业知识需要“自我确定,一生不断地学习”。因此将培养“为完成今后任务应获取跨专业、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——即关键能力”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,并将关键能力比作一把能迅速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的“钥匙”。专业知识加关键能力才能构成一个人完善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。
职业行为能力包括“专业(职业)特有能力”与“跨专业能力(关键能力)”两大类别。专业(职业)特有能力一般指向“知识和技能”。跨专业能力(关键能力)则涵盖多项能力,如知识技能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与他人及集体相处的能力、负责能力等。它们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依存,共同对个体发生作用,使个体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精华,并能加以调整,作出价值判断,树立新的标准,生成专业能力、方法能力、个人与社会能力。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形成事物能力。事物能力和个人及社会能力构成行为能力。
关键能力在“行为导向”理论的视野里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。这就要使独立行动、实用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体专业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。因此,传授专业、社会和方法行为能力,应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。教学中则应引入行为导向式学习。通过行为导向型教育或培训,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为能力。
对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可形成教学的具体目标。